余少杰烈士
发布日期: 2012年06月12日
余少杰,祖籍广东省鹤山市宅梧镇靖村,1907年出生于广州。1925年1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国共合作创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入伍生,从此踏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征途。在黄埔军校受训期间,余少杰参加了广东革命军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第二次东征,表现英勇,经受住了党的考验,于1925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18岁。1926年1月,余少杰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接受党的派遣到广西工作,成为广西右江地区共产党组织创建者、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卓越领导者。1928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余少杰被反动派抓捕杀害,年仅21岁。
黄埔炼本领 东征展才华
余少杰出身于一个贫苦之家。其父余孔,于清末流落广州,租住西关都堂街都兴里17号,在一个戏班里充当杂役,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余少杰从蹒跚学步之时起,就跟着父母走街串巷,自小就知道生活的艰难。父母望子成龙,节衣缩食送余少杰到西关学堂读书。初中时,他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爱国教育活动,渐渐懂得革命道理。1924年12月,余少杰初中毕业。1925年1月,他考取了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
在黄埔军校受训期间,正是广东革命政府为肃清军阀势力、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时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随时准备参加军事战斗的严峻考验,余少杰严格要求自己,以十足的劲头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之中,刻苦学习政治、军事课程,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次在学习战术学的时候,他不满足于书本知识,课后立即要求教员上山选择地形做实地讲解,还自绘了战斗草图,请教员指正。他强烈的求知精神得到了教员的称赞。
1925年3月,余少杰参加了广东革命军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战斗。余少杰所在的连队负责在广州城外的一座小山,阻击企图偷袭广州的叛军林虎的一个营。在战斗中,余少杰机敏勇敢,反应迅速,第一个跃出掩体,端起枪追击逃跑的敌人。这一场伏击战打得十分漂亮,叛军死伤一大半。接着,余少杰又随军回师广州,讨伐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发动的武装叛乱,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和考验。
1925年7月,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练期满,余少杰升为步兵队正式生,投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和训练。他大量阅读革命刊物,努力学习革命理论, 认识科学和真理,主动与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交朋友,积极参加学校进步组织举办的活动。10月,余少杰参加了第二次东征战斗。由于余少杰思路清晰、有条理,语言表达生动活泼、有说服力,因而被选入由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直接领导的政治宣传队,随军开展政治宣传活动。在宣传队,余少杰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进行演讲、演唱革命歌曲,表现十分出色,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在此期间,余少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926年1月,余少杰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接受中共广东区委的派遣到广西南宁工作,在国民党广西省党部组织部任秘书,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斗争。
创建右江党组织 播撒革命火种
1926年初,云桂边界战火骤起,范石生率领在粤的滇军,取道广西讨伐云南军阀唐继尧时于桂滇边受挫, 1.5万人的兵力只剩下4000余人。兵败后范军退守广西右江一带,军部驻平马镇(今广西田东县),正式接受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作为北伐军总预备队。
4月,时任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的周恩来,趁范军重新组建、急需补充人员之机,派余少杰等9人到十六军任职,以帮助整军为公开工作,进行秘密建党。余少杰到范石生军部后, 被任命为军政治部秘书,并兼任党代表。余少杰以军职为掩护,开展了在军中秘密建党,以及在军部驻地桂西恩隆县一带秘密发展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运动等工作。余少杰成为第一个由上级党组织指派到右江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中共党员。
余少杰革命热情高,精明能干,会说右江沿岸流行的粤桂白话,群众关系好,深得范石生信任,常授权他处理一些地方上的事情,这就为他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余少杰以搞好部队与当地农民群众的关系为名,深入到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恩隆县的群众中,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推进革命斗争。
一次, 恩隆县农民协会组织林凤村宣传队在县城举办“打倒土豪劣绅”化装表演, 边游行边表演,吸引了街上许多群众前来围观。国民党县政府派县警进行干涉,强行驱赶游行队伍。余少杰路过见此情景,大步上前指责县警头目: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是国民革命政府的政治主张,这样的演出很好!你们为什么要制止?该头目见来者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的年青军官,忙上前解释,然后便带人灰溜溜地走了。余少杰称赞宣传队做得好,并以军部名义向宣传队赠了20元大洋,作为开展宣传、办平民夜校、农民协会举办活动的经费。“国民革命军支持农民革命”的消息传遍了各乡村,余少杰因此在恩隆、奉议一带出了名。
此后,余少杰把林凤村(今田东县林逢村)作为革命据点,以农民运动骨干、进步教师滕德甫所在的林凤村明德小学为中心, 通过滕德甫的关系,召集一批知识青年一起阅读《向导》、《新青年》、《共产主义ABC》等书刊,学习革命道理,探讨工农革命之路,把林凤村的革命活动向一个新高度推进。1926年7月,经考察,余少杰把滕德甫秘密吸收为恩隆县、也是整个右江地区20多个县的第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1926年7月上旬,中共南宁地委派共产党员严敏来右江地区协助余少杰,加快桂西特别是右江沿岸各县的建党工作。两人共同商议决定:余少杰在恩隆县的林凤, 严敏在奉议县的仑圩、甫圩, 抓紧培养积极分子和进步青年。他们先后发展了滕煊甫、滕静夫、梁乃武、滕国栋、滕誉甫、刘伟谋、李正儒等右江第一批共产党员;在林凤村建立了中共林凤党小组,组长滕德甫,为了保密,公开称呼为“第三国际”。“第三国际”在余少杰、严敏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很有成效:直接指导林凤青年社办好平民夜校,带领全乡青年和农民运动骨干学习革命理论,提高觉悟;以明德小学为秘密联络点,团结农运骨干,组成读书小组,学习中共刊物和书籍,研究、探索马列主义真谛;领导宣传组到平马和周边乡村继续开展宣传演出活动;看到壮族青年爱唱山歌,余少杰立即编写山歌歌词,由“第三国际”组长滕德甫和进步青年翻译成壮语山歌在群众中传唱,对宣传动员群众参加革命起到很大作用。
1926年8月,经中共广东区委批准(当时广西党的工作由广东区委领导),右江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恩(隆)奉(议)特别支部在恩隆县七里山区百审村成立,余少杰担任特别支部书记,滕德甫、李正儒为委员,加上严敏、滕煊甫、滕静夫、刘伟谋、梁乃武等,支部共有党员8人。中共恩奉特支的诞生,使右江地区的农民运动得以在中共组织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广泛开展起来,斗争目标更加明确。余少杰他们奔走于恩隆、奉议一带,宣传和领导农民运动,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组织农协会、农民自卫军,使农民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至1927年3月,恩隆、奉议136个乡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达9687人。
智取枪支 组建农民自卫军
右江沿岸各县,是壮、瑶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异常沉重,所以这一带的革命斗争,从1923年韦拔群领导农民同土豪恶霸斗争起,一直采取激烈的武装斗争形式。在发动和领导农民武装斗争方面,余少杰表现出过人的机智和胆略。
范石生自接受改编后,表现有些左倾,对当地农民运动有一定的支持。当年秋收后,为解决军粮问题,十六军军部加紧了向农民征购粮食。余少杰想出了一条借口护军粮向范石生要枪支弹药来武装农军的妙计。他安排奉议县农民协会办事处主任黄治峰等人,以感谢范石生支持农运为名,宴请范石生,犒劳十六军。范石生为了向民众示好,欣然接受邀请。席间宾主融洽,一片友好气氛。范感谢农会为军队派向导、当翻译、运军粮,帮了大忙,支持他在右江站稳了脚跟。黄治峰等接过话头说:前不久运送军粮,半路遭土匪拦截,农民赤手空拳,不但军粮被抢,还有几个被打伤!余少杰乘机对范石生耳语:部队有不少旧枪坏枪,堆在仓库里长锈,行军成了包袱。不如拨给农会用来护粮,有一举三得之效,一则可以把军粮筹齐;二则惩治这些土匪、豪绅;三则维护地方安宁,安邦保民。这是我们十六军做的一件大好事!范石生经广西进攻云南时,“人各三支枪”,枪支弹药确实不少。他沉思片刻,觉得余少杰言之有理,同意拿出一批武器武装农军,并吩咐在座的军械主任办理。散席后,余少杰找军械主任个别做工作。最后,农军拿到手的是200支好枪和一批弹药。加上原先由田南道农民运动办事处主任陆炳堂向国民党广西省农民部部长、左派人士俞作柏争取到的100支步枪,右江下游各县农军已有300多支枪,武装力量得到大大加强。于是,各县的基干农军便组织起来了。
当时,中共中央在《目前农运计划》(1926年11月15日中央局议决)中指示:广西的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应“注重从百色经南宁至梧州之一线。目前特别注重范石生势力下之恩隆,奉议,恩阳,百色等县与已发展之东兰县联络”。余少杰按照这一指示,将各县农民自卫军统一起来,成立右江农民自卫军。
农民运动有枪杆子作为保障,农民就更加壮起胆来闹革命。到1927年3月,右江地区共有 15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会员多达10多万人;有8个县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农军人数达1万多人。右江沿岸各县的革命运动出现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局面。
发动反蒋兵变 公开亮出旗帜
1927年4月下旬,蒋介石反革命政变的血雨腥风吹到了广西,国民党广西省党部下令解散农民协会,并开始在全省大举进行反共“清党”,右江农民革命运动遭到新桂系军阀的血腥镇压,陆炳堂等许多农民运动领导人和骨干被通缉、被抓捕杀害。
面对严峻考验,为了保护革命烈火不被扑灭,余少杰马上采取措施:一是策动范石生反蒋,站到人民革命的立场上,继续支持右江地区的农民革命;二是派人到南宁,和上级党组织联系,请示对时局的认识和对策;三是针锋相对,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反革命的武装镇压;四是保护党组织和党员,所有活动立即转入“地下”,隐蔽工作,同时保护农民协会等组织和革命群众。
此时,蒋介石一再命令范石生部队到湖南郴州镇压革命运动。范石生在这遽变的局势面前,对于余少杰的策反,他认为:蒋介石现在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掌握军政大权,兵多权重,以我们区区兵力,反蒋谈何容易?简直是鸡蛋碰石头,自找苦吃。反劝余少杰“不要做反蒋的美梦了”!他决定还是接受蒋介石的命令,准备率部开赴湘南,并在调防前于十六军和驻地附近地方“清党”,设“鸿门宴”招待恩隆、奉议、思林三县的农民协会领导人,企图一网打尽。形势十分危急。余少杰临危不惧,决定趁范军即将开拔,军心浮动之际,采取果断行动,发动下层兵变。
5月初的一个夜晚,余少杰化装成一个普通的农民,沿着静静的田间小路赶到林凤村明德小学,布置农军领导人与部队里应外合,发动兵变。他指派滕德甫率领农军13人潜入平马镇附近的那塘村范军某营驻地,巧取 “大斧头”(驳壳枪)。卫兵发现有人,立即喊“口令!”农军按照余少杰的吩咐对答无误。卫兵允许两人进去,其余的人在围墙外等候。不多时,墙内便递出12支锃亮的驳壳枪来。农军得了枪,便飞快地撤离。同时,十六军的手枪排排长、共产党员虞杞按照余少杰的布置,以夜间演习为名,率领手枪排和参加起义的100多名官兵,向十六军军部猛攻,但因军部防卫森严,未能攻进。在农军的接应下,起义部队退到了奉议县的花茶屯。
这些革命活动都是在余少杰策划下进行的,但他却不露声色,第二天一早依然到范石生身边做事,和往常一样若无其事。范石生以为那是军队内部不和而自相火并,心情沉重地对余少杰说:“老弟,我们现在兵少,你就带一笔钱去,好好抚慰他们,快把他们召回来吧!”这话正中余少杰下怀。于是,他带上1000多元大洋,离开第十六军军部,赶到林凤村明德小学,与恩隆县农协会领导人布置下一步的工作。他安排徐平等人员,通知三县农民协会领导人和农军各大队干部,立刻改变斗争策略,不可再与范石生部联络,以免发生不测。从此,余少杰脱离了第十六军,投入右江农军的行列,公开打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旗帜。
余少杰到了花茶屯,见到了起义官兵,讲明政策:愿意留下与农军并肩闹革命的,热烈欢迎;不愿留下的发给路费回家。绝大多数人都留了下来。他们有作战经验,发挥自己的军事知识技术,使农军如虎添翼。余少杰领导部分农军转战恩隆、奉议(今田阳)、思林(今属田东县)、果德(今属平果县)、镇结(今属天等县)一带,给敌人沉重的打击。农军的领导人,每人都佩带一支上面刻有“范”字的“大斧头”——驳壳枪。这些带“大斧头”的人,到了1929年12月,全部率部参加了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
成立三南总部 领导右江武装斗争
十六军撤离右江后,国民党反动派刘日福部立即进占奉议、恩隆县城。他们与地方反动武装勾结,疯狂捕杀革命者,白色恐怖笼罩着右江上空。
由于广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右江党组织失去了和上级的联系。1927年6月中旬,余少杰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沿右江南下,到南宁寻找党组织汇报请示工作,但没联系上。
为了在右江建立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1927年7月中旬,余少杰在恩隆县七里山区百审村渌审罗明山林场,召开东(兰)、凤(山)、恩(隆)、奉(议)、果(德)、思(林)等县农民运动代表会议,正式成立以恩奉特支为领导核心的 “广西临时军政委员会”( 内部称之为“三南总部”),统一领导田南道(右江地区)、镇南道(左江地区)和南宁道(郁江地区)的革命斗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桂系军阀的屠杀镇压。会议选举余少杰、严敏、韦拔群、陈守和、梁鹤如等5人为常务委员。国民党左派人士俞作柏出任名誉主席,余少杰负实际领导责任。同月,根据农军发展壮大和斗争的需要,余少杰在奉议县花茶屯召开各县农军领导人会议, 讨论右江各县农军的统一指挥问题,决定将右江农军统一编成第一、二、三路军:东兰、凤山、凌云、百色等县农军为第一路,韦拔群任总指挥;恩隆、奉议县农军为第二路,黄治峰任总指挥;思林、果德、向都县农军为第三路,余少杰任总指挥。
两次会议后,农军达到了统一,农民协会和其他群众组织工作得到了加强,这也成为广西革命重心由梧州、南宁、玉林等城市转入右江地区农村的契机,也是右江沿岸各县革命转入全面武装斗争的决定性步骤。
7月,国民党广西省党部派员到恩隆县的仑圩宣传“清党运动”,遭到黄治峰、李汉生等的驳斥和武装驱赶。于是,广西反动当局加紧调兵遣将,准备以武力扫荡右江革命力量。右江一带的地方反动武装也蠢蠢欲动,其中以奉议县甫圩乡乡长黄锦升、黄曹山和恩隆县仑圩乡乡长黄石狮气焰最为嚣张。余少杰审时度势,决定趁反动派尚未完成军事部署之机,先发制人,组织仑圩暴动。
8月9日(农历七月十二日)是壮族传统节日中元节前的圩日,圩场热闹非凡。余少杰指示黄治峰、李汉生集中农军200余人,埋伏在从甫圩到仑圩的途中,并将一个小分队部署在仑圩街上的日新小学内。上午9时许,奉议县第四区民团团总黄锦升及恶霸黄静山、黄子贞等人大摇大摆地来到仑圩街头,坐进赌摊与化了装的农军开赌。不多时,小学里响起嘹亮的号角,农军立即下手将三个家伙一举擒获,并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全部分给了穷苦农民。农军随即占领了仑圩、甫圩。次日,余少杰在甫圩小学召开有300多群众参加的庆祝暴动胜利大会,声讨国民党反动派和劣绅土豪反共反人民的滔天罪行, 当场处决了黄锦升。这就是震惊右江地区的二都农民暴动,打响了右江地区农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鼓舞了革命人民的士气,拉开了广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起义的序幕。
二都暴动后, 奉议县长曾伯龙拼凑地方反动武装围攻花茶屯农军, 被余少杰、黄治峰等率农军击败。8月27日,曾伯龙又纠合田州国民党军李天实营队进攻农军。余少杰领导当地群众坚壁清野,指挥农军将土豪黄静山、黄子贞押往深山密藏,抢占有利地形地物,与敌人激战两天两夜,最后将黄静山、黄子贞处决。
之后,余少杰率农军辗转奉议、恩隆、思林一带, 以三南总部为号召,领导各县农军举行武装暴动。8月21日,余少杰率右江第三路农军攻克果德县城;9月5日,和黄永达等率农军300多人攻占镇结县城,营救被捕的镇结农民协会执委张太宇;9月7日,又率农军转攻思林县城,攻破县署,俘获国民党思林县县长黄懋森及县党部书记黄天元等人,缴获枪30多支,解救被无辜关押的农民群众和农民运动骨干。这几次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右江各族人民的革命斗志。9月8日,国民党军黄勋营反扑思林。余少杰率农军撤入果德的新圩、感圩, 与黄书祥领导的果德农军会合。此后便以新圩、感圩作为右江第三路农军的主要活动基地,集结、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上控右江各县,下拒南宁、武鸣来犯之敌。
10月间,国民党纠合反动军队和民团围攻感圩。为保存革命力量,避免重大损失,余少杰决定主动撤出感圩,把农军化整为零,深入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到12月,形成了对敌四面包围之势。于是,余少杰集结果德、思林农军1000余人,包围感圩,经过三天的战斗,再次攻下感圩。
1928年初,国民党广西当局下令“剿办田南”。新桂系军阀黄绍竑增派正规军纠合民团“围剿”思果,农军遭到残酷镇压。余少杰领导右江各族人民转入地下斗争,右江革命转入低潮。
在白色恐怖下,余少杰对右江的革命斗争重新进行部署。他把右江下游各县划分为恩奉、思果、思向三个区,秘密组织革命农民联合会,把武装斗争、农民运动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从乡村起夺取农村政权。
为了巩固和扩大革命力量,余少杰抱定长期奋斗的决心,积极开展反蒋统一战线工作。考虑到在白色恐怖下,一般农民容易产生惧怕心理,中立村屯的农民尤为严重。余少杰一面派出精悍武装,有选择地打击各村中最反动的土豪劣绅,以显示党在农村中的力量和坚持革命的决心,使中立村屯团结在党的周围, 从而孤立了敌人。另一方面,广泛宣传教育各族群众,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以孤立那些在革命高潮时投入革命行列,而在革命低潮时又准备叛变的富农武装;对那些过去曾接受共产党指挥与农军协同作战,但大革命失败后又拉起队伍去打家劫舍的“绿林”,派出宣传员晓以利害,使之回归。余少杰还用俞作柏的名义张贴布告,争取一切反蒋力量到革命队伍中来。这一时期,余少杰的书信频繁传递各地。人们只要看到他那直下来又倒回头而不是一行一行书写的“回形”信,就知道共产党的组织还在,革命的烈火就没有被扑灭。
1928年3月,中共广东省委派雷经天回广西恢复工作,他向余少杰传达了上级的指示。4月,余少杰召开“三南总部”领导人会议,部署新的斗争。根据会议的决定,余少杰与右江农军领导人潘宪甫、覃常耀(覃显初)、李正儒等4人化装成商人,由恩隆经天保(今德保)取道靖西上云南,出越南到香港,向广东省委就田南工作作了全面的汇报和请示。广东省委充分肯定了余少杰深入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壮、瑶、汉各族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革命斗争;肯定了在大革命失败后仍然高举革命大旗,反抗国民党反动派镇压的革命斗争。同时,对今后右江地区革命斗争的方针、策略,广东省委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在田南一带的革命斗争中,要注意建立、发展党的组织,加强对贫农斗争的领导,加紧宣传土地革命。”
6月1日,广东省委派恽代英到贵县召开中共广西特委扩大会议,通过了政治任务、党务、军事问题等决议案。余少杰虽然没有出席,但由于他在右江工作的突出成绩和影响,被选为特委委员。
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坚贞不屈英勇牺牲
1928年10月,余少杰与潘宪甫等,为了避免敌人的注意, 分别从香港返回右江。余少杰把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文件和一批枪枝弹药等,捆扎在洋纱和毛巾包内,化装成商人经广州回到南宁。在前去与雷经天接头的途中,突然遇上“三南总部”常委梁鹤如。对方鬼鬼祟祟的举动引起他的警觉,马上到洋关码头找到轮船工人、地下党员李耀林,得知梁在果德暴动失败后潜回南宁,已经叛变投敌,便立即决定提前乘“日光”轮离开南宁回恩隆。可是,叛徒梁鹤如已把他的行踪向广西反动当局告密,国民党广西省主席黄绍竑立即下令搜查整个南宁城,不见余少杰的踪影。又电令驻隆安县的国民党部队黄勋营拦截“日光”轮,搜捕余少杰。当“日光”轮驶到隆安时,敌人已在两岸戒严,并喝令停船靠岸。李耀林等船上地下党员恳求船长不要停船靠岸。正直的船长不顾一切地加大马力往前冲去。敌军向轮船开火了。为了船上同志们和乘客的安全,余少杰要求把船靠岸。他沉着地焚毁了随身携带的重要文件,把武器弹药沉入江底,然后跳江突围,趁一片混乱之机向对岸游去。敌人向他猛烈扫射,殷红的鲜血染红了江水。余少杰不幸受伤被捕。当他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被监禁在南宁监狱里。面对敌人轮番的严刑拷问,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严守党的机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党组织多方进行营救,但未能成功。
曾与他在南宁一起从事工人运动、后来又和他被监禁在同一监狱中的孙醒侬沉痛地回忆说:“我们牢子就在他的牢房对面。他撑持着站起来,向我会意地微笑,那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但咫尺天涯,彼此间竟不能说一句话。不久后的一天清晨,我发现他的牢门敞开着,敌人在深夜里把他秘密杀害了!”余少杰牺牲的时候,年仅21岁!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桂西各族劳苦大众摆脱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获得翻身解放,贡献了宝贵的生命。
余少杰虽然牺牲了,但他在右江地区播下的革命火种并没有熄灭。右江人民悲愤万分,把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叛徒的仇恨填入枪膛,更加坚定了坚持革命斗争的信念。
1929年5月蒋桂战争结束后,俞作柏出任广西省主席,在南宁市木竹街一号楼设宴庆贺,梁鹤如应邀参加。酒过半巡,俞作柏的卫队奉命捉拿梁鹤如,押到金狮巷口进行枪决。
1928年10月,曾受广东省委派到右江地区与余少杰共同工作的共产党员严敏,接替了余少杰的全面领导工作,发展了党组织,创建了百色最早的地市级党组织——中共田南临时特委,统一领导了百色各县的革命斗争。
1929年10月,邓小平、张云逸等共产党人率领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的官兵到百色,与余少杰创建的三路农军结合,发动了威震祖国南疆的百色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第七军,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百色人民用胜利告慰了烈士的在天之灵,用行动继续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
作为到右江地区的第一位共产党员,余少杰为右江地区农民运动的发展,为百色起义、红七军的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组织基础、力量基础、思想基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一篇: 上一篇: 谢启荣烈士
下一篇: 欧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