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楼七烈士
发布日期: 2018年04月08日
碉楼,开平乃至五邑侨乡的一张独特名片。矗立的一座座碉楼不仅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它们不仅承载着令人赞叹的建筑奇观和让人心生敬佩的华侨文化,还承载着一段段血与火的历史。
赤坎镇腾蛟村有一座百年碉楼,挺拔的楼身却有清晰可见的炮孔和弹孔,楼身的“伤”让我们永远铭记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
1945年7月16日,日军为了打通雷州半岛至广州的水上撤退路线,兵分三路直扑开平赤坎镇,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司徒四乡自卫队的勇士们凭据南楼抗击日军,击沉了三艘敌艇,溺毙日伪军百余人。17日晨,赤坎沦陷。司徒氏四乡自卫队却仍然据守南楼、北楼,以抗击沿潭江进犯的日军。
日军于17日晚上10时许,分陆路和水路包抄南楼、北楼。北楼的自卫队员在敌众我寡,又无援军的情况下,自行撤退。固守南楼的自卫队员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丙7名队员留下,凭据南楼坚守。坚持至23日,南楼七壮士被日军重重包围,救援无望,司徒煦提议联名写遗书,公推“秀才”司徒旋执笔写在南边的墙上,先写下:“煦、旋、遇、昌、耀、浓、丙”七壮士的名字,接着写道:“我等保守腾蛟,历时四日来,未见救援。敌人屡劝我投降,我们虽不甚读书诗,但对于尽忠为国为乡几字,亦可明了。现在我们已击毙敌十六名,亦已及相当代价。现在我们各同一心,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十五日(农历),自杀于腾蛟南楼,留语族人,祈在敌人退后,将此情况发表报纸上,则同人等死亦心甘矣。”七壮士联名把遗书写成后,准备集体自杀殉国。其后,他们认为没到最后关头,决不能轻易去死,遂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决定誓与南楼共存亡。
南楼七壮士坚守南楼十天,共射杀了日军官兵16名。日军多次炮轰南楼,但因碉楼坚固,不能奏效。7月25日,灭绝人性的日军用毒瓦斯炮弹炮轰南楼致使七壮士中毒昏迷被捕。日军对七壮士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斩手指脚趾,割耳朵鼻子,凿光牙齿,把皮肉一点点割下等等。七壮士个个鲜血直流变成血人,但他们仍坚贞不屈,慷慨激昂大骂日军。7月26日,日军将七壮士残忍杀害,肢解尸体后抛尸于潭江河。
后来,5位烈士的遗体被乡民打捞起来隆重安葬,司徒煦和司徒丙的遗体却永远留在了潭江。抗战胜利后,人们将烈士的灵位安放在三灵宫,并将三灵宫易名为“七烈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