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英学校——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驻地旧址

发布日期: 2018年01月16日


在江门市恩平市大田镇朗底地区,有一座建于1929年的老学校——励英学校,略显沧桑的它静静地伫立在朗底河边,曾经作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驻地旧址的它,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红色记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长达14年的艰苦卓著的抗战取得伟大胜利! 1945年8月20日,广东区党委发出《目前工作布置》的指示,其中要求南路区(注:今湛江一带)与粤中区抽调兵力“会合北上”,以接应抵达粤北的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南下支队。为此,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进行了调整缩编,保留第一、二、四3个团的编制及直属警卫连,并确定了准备北上的团队。

1945年9月下旬,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北上途中,得悉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南下支队,因形势变化已奉命北返,便根据上级指示,于10月上旬返回恩平朗底一带驻训,司令部驻扎在励英学校。10月中旬,为了贯彻党中央和广东区党委分散坚持、保存武装、保存干部的指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党委与中共中区特委,在朗底联合召开军、地县团级以上干部会议(即朗底会议),总结工作,部署分散坚持的斗争任务。会上,由政治委员罗范群作《挺进一年来本区工作总结》,代司令员兼参谋长谢立全作《挺进六邑一年的军事总结》,政治部主任刘田夫传达广东区党委罗浮山会议精神和关于长期坚持斗争的指示。

朗底会议总结了一年来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也指出了存在问题,重点讨论了中区坚持长期斗争的有关问题。遵照上级要求,会议把军队与地方系统的党组织“合组统一领导机构”,建立中共中区临时特委,并选举产生特委组成人员:书记罗范群(兼部队政委),副书记刘田夫(兼部队政治部主任),副书记谢创(兼组织部长),委员:谢立全(兼部队代司令员)、周天行(兼宣传部长)、唐章。

朗底会议尚未结束,10月22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朗底驻地一带,就遭到国民党军一五六师及省保安七团、八团等共3400多兵力,分六路合围进攻。部队从早晨7、8点投入战斗,一直抗击至晚上8、9点。由于敌强我弱,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拼死突围,共牺牲37人,失踪被俘30多人。突出重围后,部队分两路转移:四团返回台、开、恩边界及台山南部活动;领导机关率第一、二团进入新、恩边界岑洞一带隐蔽。在岑洞,中共中区临时特委继续召开会议,作出了以班、排、小组为单位,分散活动、坚持斗争的部署。随即,部队进入分散坚持的斗争阶段。同年11、12月,又将分散在恩平、新兴、阳江、阳春、云浮边界和台山南部沿海活动的人员相对集中,分别组成“五县边区大队”和“滨海大队”,采取积极灵活的策略,有分有合,继续坚持斗争。

根据国共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等有关协议,1946年6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和粤中党组织,抽调105名领导、干部,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解放区。部队其余人员大部分安排复员,留下140多名武装骨干,在粤中各地坚持分散隐蔽斗争。他们经受了极其艰难的考验,保存了粤中人民革命斗争的火种,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

1995年,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驻地旧址——励英学校被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被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同年,被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部公布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