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宗祠——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
发布日期: 2018年04月08日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经中共中央批准,在粤中地区建立的一支党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是我军历史上最早使用“人民解放军”称谓的部队。这支部队的成立地就在这里——鹤山市宅梧镇靖村余氏宗祠。
为了扭转粤中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形势,1944年8月,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在深圳宝安大鹏半岛土洋村举行联席会议(即土洋会议),要求加快粤中区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
按照土洋会议部署,1944年10月20日,由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抽调主力组建的“中区纵队”500多人,在林锵云、罗范群、谢斌、谢立全、刘田夫等率领下,从中山县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出发,挺进粤中地区。于1944年11月上旬抵达鹤山宅梧,以皂幕山区为中心,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建立活动基地,为继续向西发展打下基础。
1944年11月11日,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对珠江、中区两地的抗日人民武装进行统一调整:在珠江地区,成立“珠江纵队”;在粤中地区,另成立军分委,组成指挥部规模,在主力活动区敌后前线,用人民解放军名义,树独立旗帜。
1944年12月,广东省临委委员连贯和梁鸿钧抵达皂幕山区,在宅梧远香茶楼召开有中区纵队以及珠江、粤中、西江三地区党组织领导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决定:将中区纵队建制撤销,原纵队领导和机关,一部分(包括林锵云、谢斌等)返回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组建珠江纵队;一部分(包括罗范群、谢立全、刘田夫等)继续留在粤中,将中区纵队与当地的抗日人民武装相结合,组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
1944年期间,粤中地区建立起了三支地方武装,分别是: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台山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大队。中区纵队与这三支地方武装相结合,并进行改编,于1945年1月20日,在驻地鹤山宅梧余氏宗祠,向社会各阶层发出《通电》,宣布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正式成立。梁鸿钧为司令员,罗范群为政治委员,谢立全为参谋长,刘田夫为政治部主任。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后,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向西发展”的战略部署,采取挺出外线和坚持内线相结合的斗争方针,在粤中地区高举抗日旗帜,紧紧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军猖狂“追剿”的同时,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主动打击、伏击日伪军。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克服重重艰险,将部队发展至6个团、1个独立营的规模,共约1400余人,先后对日伪军作战15次,毙伤俘敌200多人,击沉日军运输船2艘,牵制日军兵力5000余人,成为粤中区抗战的一面旗帜,有力配合了全省的抗日斗争,为粤中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6月,根据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等有关协议,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和粤中党组织抽调了105名领导、干部,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解放区,留下140多名武装骨干在粤中各地坚持隐蔽斗争,其余人员复员。在解放战争期间,以留下的武装骨干为基础,迅速重建粤中人民武装,并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
1995年7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余氏宗祠被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被中共江门市委公布为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1年,被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6年,被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部公布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
上一篇: 上一篇: 宋氏大宗祠——中共鹤山支部旧址、鹤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下一篇: 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