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红色资源 赋能侨都发展——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扎实推动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发布日期: 2023年07月07日
近年来,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行动,精心打造一批重要红色革命遗址,建有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1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9处,通过激活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切实为江门高质量发展作出党史部门应有贡献。
一、摸清红色家底,健全完善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一是全面普查造册。通过开展新一轮革命遗址大普查,对全市红色革命遗址数量、分布、保存状况、权属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完成革命遗址登记造册工作。同时做好普查成果利用转化,积极配合省委党史研究室做好《初心粤迹——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精览》《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大博览·珠江三角洲卷》出版工作,精心编撰推出《五邑红色印记》《江门市红色旅游指南》等地方党史普及读物。
二是实施专项行动。联合市直宣传、组织等17部门制定出台《江门市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实施“九大行动”。坚持党有所需、“史”有所为,立足党史部门职能,重点在红色革命遗址史料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建设、提升展陈内容、发挥教育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见、有史可讲。配合牵头部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做好全市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定期进行分析研判,深入基层一线加强指导、监督和管理,把好政治关、史实关。
三是推动立法保护。立足全市党建工作大局,主动沟通联系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提出通过地方立法对全市红色资源进行保护的工作建议,并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圆满完成立法前期调研,推动《江门市红色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列入全市立法计划。全力配合做好条例起草工作,为条例框架、保护内容、重点问题等提供党史部门专业意见,争取从法律层面对全市红色革命遗址实行更有力的保护。
二、传承红色基因,以点带面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争取上级支持。为有效缓解红色革命遗址保护资金不足问题,积极联合有关部门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2019年以来,已累计争取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经费1794万元,对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余氏宗祠——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等多处重点红色革命遗址进行升级完善。革命烈士周文雍故居所在的开平百合镇茅冈村、林基路故居所在的台山都斛镇大纲村均被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列为“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获中央及省级财政资助1000多万元,市县镇配套资金投入3500多万元;2020年申报“龚昌荣烈士故居布展项目”得到省委党史研究室大力支持,成功获批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立项资助20万元,市县镇配套资金投入130多万元;2022年,以顺天里144号——中共四邑地委、中共五邑地委驻地旧址升级改造工作为契机,申报“红色管家叶季壮在江门”项目,再度获得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宣传专项引导资金8万元资助,市县镇配套资金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工程建设,通过发挥上级财政资金带动引领作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经费得到更大保障。
二是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利用党史部门的丰富资源和独特优势,深度参与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与完善升级,近年来高质量打造龚昌荣烈士故居,大力推动顺天里144号——中共四邑地委、中共五邑地委驻地旧址升级改造工作,获得分管市领导和社会各界好评。一方面组织业务骨干为顺天里144号、145号以及青青读书会、张怀楼等革命遗址撰写布展方案;另一方面,加强对全市红色革命遗址和红色场馆布展方案、展陈内容审核把关,确保布展内容主题鲜明、历史脉络清晰、表述准确无误,力求打造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红色展陈,生动呈现五邑侨乡的红色文化与历史底蕴。
三是整合各方资源。与组织、宣传等市直部门及各县(市、区)、镇街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按照“抢救一批、保护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加强规划建设,深挖红色资源,对具备保护开发条件和历史价值的红色革命遗址进行抢救性修缮和合理开发利用。大力推进革命遗址重点项目和红色纪念场馆建设,目前全市143处红色革命遗址中已有57处获得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
三、用活红色资源,助力红色旅游赋能“百千万工程”
一是服务中心大局。紧紧围绕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任务,联合组织、统战、农业农村等部门,将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与市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侨都赋能”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打造100条“江门市红色美丽侨村”,通过用好“红”资源、写好“侨”文章,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二是助力红色旅游。通过举办红色阵地讲解员培训班、审核指导《江门旅游导游词》编写工作等,充分运用党史资源提升红色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切实为推进全市红色旅游提质增效提供党史支撑。在全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大力推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红色教育线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共开展革命传统教育1.9万场次,覆盖党员干部群众266万人次。大力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如开平市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馆被评为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获评“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鹤山市依托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余氏宗祠——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等多处红色革命遗址,串珠成链打造红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入选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恩平市圣堂镇水塘村依托冯燊故居、禤荣故居和天村闸楼——天村农会、中共天村支部旧址,打造红色乡村旅游品牌,并成立村级旅游公司进行运营,村集体收入由原来每年2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47万元,充分发挥了红色旅游综合带动作用,切实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三是擦亮红色名片。依托全市丰富的红色革命遗址资源,联合有关部门上线“江门云上红色展馆”小程序,通过主流媒体、网络平台推出“百年红途 邑路奋进”“奋进侨乡 红色记邑”“五邑党史小故事”等地方党史学习专栏,创新开设“党史邑事”微课堂,组织开展红色线路走读、“江山多娇 盛世如愿”“红色侨乡百年百印”“大V走侨乡 感受江门红”等主题活动等;其中“感受侨乡江门红”话题网络点击量超过3200万,打卡活动吸引逾16万人次参加,一批红色教育基地被带火,江门红色文化名片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