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
发布日期: 2013年06月18日
情系家乡 一心为民
——忆革命前辈梁嘉
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
梁嘉(1912年10月~2009年9月),原名梁荣生,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市月山镇博健乡东安里(后迁联兴里)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学生时代的梁嘉投身革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梁嘉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我们缅怀他情系家乡,一心为民的事迹,以表达我们对革命前辈梁嘉的敬仰之心。
一、坚持粤中抗战,保存和发展党的力量
1936年秋,梁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党的青年工作,担任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第一总队副总队长。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期间,疯狂地破坏党的地方组织,广东“抗先”总队及其在各地区的办事处因遭到国民党的压制,而停止了活动。他在省委领导下,率领广州救亡团体西撤到四会、新兴。后来组织上安排他离开公开的青年工作,转入地下的中共西江特委工作。
1942年农历三月初,梁嘉从南路(湛江)调来粤中开平,任中共广东中区特委副书记。在十分恶劣的斗争环境中,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坚持隐蔽斗争,为保护、发展开平党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1942年粤北省委事件发生后,中共粤北省委遭到严重破坏,形势非常严峻,因为,在粤北被捕的人中,有些是从粤中区、新会、开平调上去的,对粤中区、新会和开平情况有所了解。梁嘉同志积极协助刘田夫同志坚决执行了南方局的指示,根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采取了应急措施,停止党组织活动,转入地下,做好党员干部的转移、隐蔽和教育工作,使各级党组织没有受到敌人的破坏,保存了党的力量。
1942年秋末,梁嘉通过统战工作,促使党员司徒新积出任国民党下股乡副乡长兼高咀村保长,掌握了乡村权力,使高咀村据点更加安全。同年冬,中区特委机关从沙冈乡翘桂里迁来高咀村,刘田夫和爱人周敏玲从翘桂里转移来该村司徒新积住家隔壁的侨属司徒育家里住,山司徒新积负责掩护,并安排几个党员在高咀村小学任教,掩护特委机关。从此,特委领导人互相联系,研究工作,就更为方便了。
在那艰苦斗争的岁月里,梁嘉团结同志,艰苦朴素,忘我工作,同党员干部同呼吸、共患难,深得同志们的爱戴。1943年,五邑遭遇特大旱灾,粮食颗粒无收。梁嘉虽然是特委领导,但也吃不饱,甚至饿得晕倒。当时特委机关设在开平县,领导干部都无工资、无粮食、无饭吃。梁嘉同志每次到开平县委参加县委会议,都随身带一个布袋,带个布袋是一种掩护,说是做故衣生意,背个布袋到处收购故衣。而每次开完会走的时候,县委的同志就将米缸里所有的米,全部扫光让他带走。毕竟县里的工作比较接近群众,搞粮食容易些。因为缺粮,他只好把9岁的儿子梁适送到新会双水抗日遗裔教养院寄养。后因日军西进,形势恶化,在这个教养院工作的共产党员撤离该院。此后,院方对孤儿的管养不如过去,梁适身上寄生了虱子,身体很虚弱。一天,特委书记刘田夫去探望梁适,见此状,立即领他出院,将他送去鹤山云乡交给党员陈江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梁适入部队后,很快成为我抗日游击队的一名小战士。
梁嘉在开平工作期间,为发展、保卫开平党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贡献。在那艰苦斗争的岁月里,他能团结同志,同党员干部同呼吸、共患难,艰苦朴素,忘我工作,深得同志们的爱戴,凡和他工作过的人,对他忠于党,艰苦奋斗,拼命工作的精神,无不为之感动。
二、造福桑梓,为家乡人民排忧解难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梁嘉都非常热心关注和积极支援家乡教育事业。
1943年春,为了掩护持委在三埠的活动,中区特委发动党员集资,在三埠的荻海开设“华丰兆记米店”作为特委的秘密据点。当时,梁嘉当老板,党员张伟当掌柜,张池金为售货员,米店二楼是特委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各县党的负责人也常到这里与特委联系。同时,特委还在月山博健小学建立据点,梁嘉兼任该校校长,直接领导那里的党员梁文华、关立。从此,梁嘉以米店老板、小学校长的职业作掩护,来往各地工作,常在华丰兆记米店食宿。梁嘉任家乡博健小学名誉校长,在抓好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以学校为阵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进行革命思想启蒙教育,培养了许多进步青年升读名校或加入革命队伍。从此,梁嘉与博健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解放后,他每年都会回博健小学,尽力帮助学校解决困难。1995年3月,梁嘉倡议建立博健学校教育基金会。他积极发动华侨、老乡捐资,努力争取省市教育部门的经费支持,共筹得资金80余万元,用于博健学校建校友纪念楼、校门牌楼、运动场、水泥校道,增添教学设备和全面粉刷教学楼等,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开平市一流水平的学校,于1998年获得首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修建学校后剩余10万元用作教育基金,其利息用来奖教、奖学、扶贫。
梁嘉革命一生,乐于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至今,在家乡人民中还流传着一段段梁嘉为群众做实事好事的佳话。
1960年冬,梁嘉带领省委文教部16名干部到开平县月山公社蹲点,住在博健管理区联兴村,与当地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前两年搞大跃进,大办公共食堂,到1961年春耕时,月山公社公共食堂粮食非常紧缺,蹲点村的公共食堂每个主要劳动力,每餐只有大米一两六钱四,村里的耕牛也饿得皮包骨,无力耕田,春耕难以开局。梁嘉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一方面,他向工作队干部提议,每天捐助5市斤粮票买米煮粥喂耕牛,确保村里耕牛有力开耕办田,力争粮食增产,缓解粮食困难,得到全体工作人员的响应和支持。另一方面,梁嘉如实向省委领导反映情况,得到省委领导支持,立即开仓下拨粮食,按村里人口供应稻谷,每人每月30市斤,使粮食问题得到解决,春耕生产也顺利开展。
1991年前,月山镇联兴村仍然饮用村边河涌水,村民迫切需要改变吃水条件。为了筹资修建自来水设施,梁嘉带头捐出现金800元,发动香港同胞、在香港开设制衣厂的联兴村出嫁女梁如爱捐赠3500元,并争取到开平县委支持2万元启动资金。联兴村民在他的行动感染下,自觉捐出资金11440元。在1992年春节前,全村家家户户饮用上了卫生的自来水。
梁嘉深深地爱着这方生他养他的土地,他把自己所有的光和热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他热爱的乡亲。春蚕到死丝方尽,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依然惦记着家乡,牵挂着他挚爱的教育。一生节约的他,在即将去世的时刻,把毕生积蓄41000元嘱托儿子梁适,全数捐赠给博健学校教育基金会,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品格。梁嘉为家乡所作的点点滴滴,犹如繁星,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中!
上一篇: 上一篇: 李少石(李振)烈士
下一篇: 刘田夫